◆无情众生?( 评:生命电视台的明证法师对于「众生」之错误定义)
 








评:生命电视台的明证法师对于「众生」之错误定义


影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xODEyODg4.html

 



评论:

  影片中第十五分钟开始,明证法师开示中提到众生有「无情众生」与「有情众生」,都是众缘和合所生....。其中针对「无情众生」一词,末学认为此说不 符佛法,佛法中无有此种说法,亦无道理可言。因为翻遍经典,不曾见到有哪部经说「无情亦是众生」?也没有「无情众生」四个字。

  若彼要主张因为器世间无情也是众缘和合所生,所以强言「无情也是众生」。那何尝汽车、手机、电脑、书本、塑胶现具、原子笔...等不统统是「众缘和合 所生」?可是佛教徒并不会指著电脑、手机、原子笔说这个叫做「众生」?!所以明证法师不应将「众生」一词作望文性义。应该要依止圣言量为準。

   虽然说「有情」与「无情」皆是「众缘和合」所生,但经中对于「众生」的定义,早就有其标準说法,不能随意解释。众生者是依「无明」、「业种」、「色蕴 (四大或五大)」、「受蕴」(六入之触)、「想蕴」(分別了知)、「行蕴(身口意行)」、「识蕴」等种种「因缘」来说「众生」是依上述众缘之「和合」而能 出生(*注一)。所以无情没有「五阴」,没有内外六入者,包括死尸,皆不可名为「众生」。然后上述种种因缘和合的「前题」,却不能离於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而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之种种因缘和合;否则说「蕴处界虚妄不实」、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者,就变成了无因论的断灭见。 


  所以当我们在说「众生」一词时,必然是说「有情众生」(有情=众生=补特迦罗),而不说是「无情众生」或「无情是众生」。因为无情没有「心」与「识」的缘故,故「无情非众生」。

至於「有情众生」的种类有哪些呢?楞严经中说有胎、卵、湿、化四大类的众生,从其中再细分更多不同种类的众生。故我们不能将山河大地、植物等「器世间、无情」归纳到胎、卵、湿、化四生之中。(*注二)


   再者,经中对于「无情」的定义,是指山河大地、植物等「器世间」的本身,「它」完全没有任何的心、识住於其中,只是依四大物质色法之「众缘」和合。例如 植物需要有种子、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众多属于物质的因缘才能生长,不必有心或识住在植物中运作乃至分別。因此我们说植物它是「无情」、「无情器世间」 所摄,而不能说它是「众生」或「无情众生」。(*注三)、(*注四)

   复次,学佛人所悉知的「众生」皆在「六道」中「轮回」之说。请问您要将「植物」归纳到哪一道?还是彼人认为佛陀说的六道不圆满,才会少说了「植物」这一 道?可是佛是究竟一切智者,佛即然不说植物是六道之一,亦不把植物归纳为「第七道众生」,那我们如何能僭越佛法而发明「创见」,擅自作主的将植物一类的 「无情」归纳为「众生」?我们可以从圣教量及现量得知,石头、泥土、水、火、风、植物等,皆非众生。 (*注五)

  又佛学人亦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植物无心无识,亦无佛性,敢问植物要怎么分別善恶美丑、贪爱厌离?又植物没有阿赖耶识可以收藏身口意业的种子,又何以可以决定其轮回的去处?所以无情不是众生!

  又吾人皆在六道中轮回不已,请问佛经中一切证得宿命明、天眼明的阿罗汉、地上菩萨、如来佛们,又可曾在经中开示到哪一位众生是从植物、石头轮回而来?又有哪一株植物、哪一颗石头被诸佛、大菩萨「记別」,於下一世会投胎到畜牲道、饿鬼道?所以无情当然不是众生!

   心经云:「不增不减」。若谓植物石头是「众生」,那当植物开花结果落谢於大地后,新种子又开始发芽成长为新株,那这个新的「植物众生」与旧的「植物众 生」是同一心还是非一心?是有增还是有减?若有人主张说植物种子乃是其它「众生」来投胎而住於种子之中,故而发芽长成者,此不符佛法第一义谛。何以故?种 子是物质色法,非心非识故,没有心识、亦无佛性而能住在种子之中,故我们不能说植物种子是某某「众生」、「有情」来受生。


   复次,有不明事理的佛弟子,因为从日本人观察到水分子受到音乐及噪音的影响,而改变其分子有美丑之形状差別者,於是主张说水也是「有情众生」之一。或是 因为看到少数的特殊植物会捕捉昆虫而「食」,以及会瞬间改变花叶之伸展,而主张说植物亦是「有情众生」。如是观察水与植物之种种变化现象者,而主张它是具 有情感,有能分別美丑善恶之心者,此乃谬说也。何以故?吾人当知:水、火、植物等物质没有心亦无识、无佛性,实属「器世间、无情」,然而无情是物质色法。 色法必然有其「物性」或云「法性」,但不云有「佛性」。

  所以当我们看到水分子受到音乐的影响,而改变水分子结构,或是见到植物的花蕾或枝叶会快速变动、捕抓昆虫时...,那只是基於器世间无情种种的「物性」之一。

   吾再举更容易理解的比喻,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植物大多有朝向太阳生长的现象,我们称此现象为「向阳性」,植物的根茎有朝向土地深处生长的现象,我们称为 「向地性」。乃至於水有「湿润性」,火有「煖热性」,风有「动转性」,石头金属有「坚硬性」....等,这些种种现象,就是「器世间无情」的「物性」,或 称无情的「法性」。但不说无情有「佛性」。以无佛性故,无情当然不是众生。

  因此,「无情」因为有了这样的物性、法性,一切「有情众生」才能受用无情的这种「物性、法性」而赖以生存。所以佛法里讲「众生是正报」、「无情是依 报」。我们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无情」是「众生」的「福报」之一。当众生缺少物质可用时,例如没饭可吃、没衣可穿、没房子可以遮风蔽雨等,我们会说那是 「他」的「福报」不够,而这个「福报」也就是这个「众生」的「依报」。 所以说有情众生是「正报」,无情世间是「依报」,从正报及依报的差別法相、法住、 法位而得知:「无情不是众生」。另外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虽然「有根身、器世间皆是阿赖耶识的相分」但是仍不能说「无情器世间」是「有情众生」。


   从明证法师影片中对于「众生」的开示「无情众生」,虽然只是短短一句话,但已显见彼说法之大过。非旦不符合佛法圣教量,亦不符一切证悟者之自证量,於现 前观察植物等无情器世间法时,皆不能同意明证法师所说「无情亦是众生」的说法。而这个妄说佛法过失是非常的严重!(*請看文末●重要経典补充)所以末学才会借此法义辨正之因缘,企盼明 证法师看到本文章时,能详察彼法义之谬失。否则妄说佛法者,即是谤佛、谤法者。何以故?

  是以明证法师开示「众生」的法义内涵,不论是站在「方便说」还是「了义说」角度立场来阐释「众生」的定义,必然会牵涉到佛法第一义谛,以及世俗谛的法 义原则。即便明证法师仅仅是从「方便说」的角度切入,来为大众开示「众生」一词,但也应该要先从胜义谛、世俗谛的立场,来为大众讲解什么叫做「众生」?什 么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到大众都明瞭「众生」一词的真实义涵后,再以「方便」说的立场来假说「植物」亦是众缘和合而成的「众生」。如是以此作为「方 便」教化大众要懂得「惜福」,莫任意去伤害「众生」,应该要对于无情的植物、水、火一类也要爱惜,莫轻易毁坏浪费之。否则假立无情亦名为「众生」者,无有 是处!

  倘若明证法师不能事先把「了义说」与「方便说」的「前题」分別开示清楚,势必容易造成大众混淆经中对于「有情」=「众生」以及「无情」=「非众生」的 事实。否则容易将「方便说」取代了「了义说」,或是把「方便说」混淆成「了义说」,这样就容易像慈济证严法师一般,把佛法「世俗化、浅化、矮化」的大过 失。

  为了进一步求证明证法师是否以「方便说」而建立「无情是众生」的观点,我们不妨再回到明证法师这段影片的开示「主题」是什么?是不是在讲「般若波罗蜜心经」?是的!所以明证法师并不是为了「方便」开示「惜福」或其它等「次法」,而「方便」建立无情是「众生」。

  再者,影片中并未见到明证法师侧重在「了义说」的基础,来扭转世间人常犯的错误认知-「无情众生」的谬说。可惜的是,明证法师非但没有扭转存于佛门中 的邪见,却随顺世间人,将器世间的「无情」谬说为「众生」。这样不仅没有「方便说」的借口,亦违背「了义说」的分际。「众生」之过大矣!


  可是要站在胜义谛的立场来把「众生」的法义内涵说清楚,甚至要把心经的真实义讲得不落两边,必需要有「亲证」胜义谛、中观的真实智慧,否则必然会有违犯类似明证法师影片中的过失。因此,一切法师居士在讲经说法前,当先衡量自身能力、谨守本份。


  最后谨此拙文「回向、供养」一切有情众生及诸佛菩萨,并「随喜」、「讚叹」明证法师为大众开示大乘法之功德,以劝导信众於大乘佛法生起信心!以不被印顺等邪师之主张「大乘非佛说」者诽谤也。(*注六)

------------
注一:
  《大乘同性经》卷1:
「时楞伽王得开许已。白佛言。世尊。众生众生者!世尊。以何义故名为众生?佛言。楞伽王。众生众生者。众缘和合名曰众生。所谓:地、水、火、风、空(五大)识、名、色、六入因缘生。又众生者。犹如束竹缘业故报缘业得果。我人众生壽命畜养众数。知者、见者、作者、触者、受者。是名众生。毘毘沙那楞伽王言。世尊。彼众生者。以何为本依何而住以何为因。佛言。楞伽王。此众生者。无明为本,依爱而住,以业为因毘毘沙那楞伽王言。世尊。业有几种。佛言。业有三种。何等为三。身口意业。

  《大般涅槃经》卷15〈8 梵行品〉:「众生缘者。缘於五阴愿与其乐。是名众生缘。」

  《大般涅槃经》卷39〈13 憍陈如品〉:「内外六入是名众生、我、人、士夫。离内外入无別众生、我、人、士夫。」


*注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4: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啰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注三:
  《紫柏尊者全集》卷11:
器世间是无情。众生是有情

*注四: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第4卷-第8卷)》卷4:
「世间有二种。无情器世间有成住坏空二即有情众生世间有生老病死。二皆无常。」

*注五:
  《大方等大集经》卷39〈5 恶业集品〉:
「世间者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世间。二者器世间。云何名为众生世间?所谓五趣众生-天、人、饿、鬼、畜生、地狱。此名五趣众生世间器世间者。欲界之中有二十处、色界十六、无色有四。此四十种。名器世间众生住处。」


*注六:印顺法师之流的一阐提恶比丘,聚於寺庙,吃如来饭,却诽谤如来大乘方广经典!如《大般涅槃经》卷9〈4 如来性品〉:
  「智者亦尔。於凡夫中不惜身命。要必宣说大乘方等如来祕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善男子!有一阐提作罗汉像。住於空处诽谤方等大乘经典。诸凡夫人见已皆谓真阿罗汉是大菩萨摩诃萨。是一阐提恶比丘辈住阿兰若处。坏阿兰若法见他得利心生嫉妬。作如是言所有方等大乘经典悉是天魔波旬所说。亦说如来是无常法。毁灭正法破坏众僧。」

 

●重要经典补充: 

《大般涅槃经》卷七〈4 如来性品〉:

谷米草木无命无我。非众生数。若有能作如是说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当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所说者。是名菩萨。」(CBETA, T12, no. 374, p. 409, a8-1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CBETA, T19, no. 945, p. 153, c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