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是正解脱戒 声闻戒是別解脱戒(欢迎流通)

菩萨戒是正解脱戒 声闻戒是別解脱戒  

  佛教界数百年来,对于菩萨戒及声闻戒的定义,一直是错误颠倒的定位,於是主张「菩萨戒是別解脱戒,声闻戒是正解脱戒」,这是对于「正解脱戒」及「別解脱戒」的精神意涵尚未彻底瞭解,亦未对此二戒的前题有所瞭解,所以才会误会菩萨戒及声闻戒的定义。 

  所谓的「波罗提木叉」梵文为:प्रतिमोक्ष  Pratimokṣa;巴利文: Patimokkha,又称作般罗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译称作「別別解脱」,有时简称「別解脱戒」。若我们从声闻法的立场来说,正统的解脱戒是指声闻戒,即出家受持比丘戒256条,比丘尼戒348条,此是声闻法中的正统解脱戒,因为受出家具足戒之目的在于求出三界,解脱生死轮回烦恼者,所以叫做「解脱戒」。除了上述所说的「解脱戒」外,还有別种的解脱,解脱境界各不相同,故名之为「別別解脱」。因此「別別解脱」是指有种种与別別解脱相应的戒法施设存在。 

   所以这个「別解脱戒」,相对来说,如果你是依声闻乘的教法为中心,而说出家所受持的正统解脱戒之外,另有能令人得解脱的戒法,名之为「別解脱戒」,也就 是大乘法的「菩萨戒」。因此,如果你若把大乘的「菩萨戒」放在二乘声闻法来说,在这个前题之下,菩萨戒当然就只是「別解脱戒」,而非正统解脱戒。因为声闻 乘是以出三界证无余涅槃为终极目标,并非以成就佛菩提道为目标。举例来说,华严经云:「有二种戒具足受持,则得圆满善知识法。何等为二?【一菩萨戒】,【二別解脱戒】。持是二戒,则能圆满善知识法...」 (*注一)在此段大乘的经文前题下,菩萨戒并不是別解脱戒,菩萨戒是正解脱戒,是涵摄了三聚净戒(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而「別解脱戒」当然指的是 声闻戒。所以华严经才说若诸菩萨具足圆满「头陀功德」也就是十二头陀功德者,方能於此二戒--菩萨戒(正解脱戒)与声闻戒(別解脱戒)悉得清净。

 

  因此「菩萨戒」对于二乘声闻人来说当然就只能称作「別解脱戒」。换句话来说,当有人向您宣说「菩萨戒是別解脱戒,声闻戒是正解脱戒」的时候,这表示说这句话的人是声闻僧或有声闻心态的人,因为他们不以追求佛菩提道为目标,甚至并不信受大乘教法,所以才会以追求解脱三界为目标。但如果说这句话的人,他身上所披着是大乘僧服,并以修行弘扬大乘法为目标者,那他若说「菩萨戒是別解脱戒,声闻戒是正解脱戒」就是颠倒说法、妄说戒律者。何以故?因为大乘行者皆以大乘教法为中心,以成就佛果为目标,在此前题下,菩萨戒就是正解脱戒,而声闻戒当然就只是別解脱戒,因为大乘行者以追求佛果为终极目标,一切如来在因地时,皆以受持菩萨戒为其根本依止,所以菩萨戒当然就是正解脱戒;然而声闻法不仅是 佛陀的方便施设,声闻戒一样也是佛的方便施设,所以是在此前题下,声闻戒当然就是「別解脱戒」,怎么可能是正解脱戒? 

 

   复次,菩萨行者发大心自度度他,不但要证得四果阿罗汉,还要能够成佛,就要修行大乘的佛菩提道,也就是菩萨道;菩萨道本身就函盖了二乘的声闻道。譬如有 些菩萨,他发心要住持 佛的声闻表相,他除了持守五戒之外,他一样受持声闻出家戒,虽然他示现声闻相,但是他所持守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并不是他的根本依持,只是帮助他尽快完成 解脱道的修行,因此对菩萨行者而言,比丘戒、比丘尼戒叫作「別解脱戒」,而不是「正解脱戒」。  

   又譬如说,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受戒,又叫作「三坛大戒」,第一坛是沙弥戒,第二坛是比丘戒,这顺序显示越尊贵的戒律放在越后面;因此在三坛大戒之中,最重 要、最后受的第三坛戒是什么呢?曾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众应该印像深刻,也就是菩萨戒!简单地来说,声闻的比丘、比丘尼戒,可以让我们解脱三界,成就四果阿 罗汉;而菩萨戒才能够让我们成佛,所以被叫根本戒;所以菩萨戒又被叫作三世诸佛之共戒,因为三世诸佛都是依靠著菩萨戒才能够成佛的。所以古时候的祖师非常 清楚这一点,所以把菩萨戒排在三坛大戒的最后一坛,当作根本依止。  

 

   很可惜的,现在很多学戒的人,包括出家多年的菩萨僧都不明白这一点了,明明自己所受的是三坛大戒,所学的是大乘法,却颠倒地说自己依止的是比丘戒、比丘 尼戒。在佛世的时候所谓的出家人,他除了持守声闻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另外还有一群,他们是以菩萨戒为根本依止;他们不成家立业,然后住在僧团里 面,直接在 佛的管辖之下。也就是说,在佛陀时代,所谓的出家人、僧人,本来就包含了现声闻相与现在家相的两种僧人;只是在两千多年佛法的弘传过程当中,大部分的人已 经不晓得、不清楚这件事了。  

  再者,我们若从佛法全体来看,究竟佛法是以声闻道为核心,还是以大乘法为核心呢?如果佛法的核心是声闻法为中心,那大藏经应该只有留下阿含经而无般若经, 亦无方广唯识经、涅槃经、华严经才对啊!如果佛法真的只以声闻乘为中心,那就会变成佛陀只照顾声闻人,对其它种性的众生都置之不理不予摄受?!事实上是不 可能如此啊。又出家戒只存在于人间才有,其余五道没有出家人,可是除了人道之外的五道,大慈大悲的佛陀难道都不摄受吗?所以佛陀依成佛之道而施设菩萨戒, 佛法的整体也当然就是以菩萨戒为其核心,所以「菩萨戒当然就是正统解脱戒,而声闻戒当然就是別解脱戒」!这样才是以佛法全体考量而说此二戒的真正定位。只 是近百年来的出家人误会佛法非常严重,误以为声闻法的解脱道就是全部的「成佛之道」,於是以自己所受持的声闻戒为核心,然后主张说「声闻戒即是正统的解脱 戒,菩萨戒是別解脱戒」,又称菩萨戒为「波罗提木叉戒」。如此思想在古时候的声闻人心中,早已普遍存在,并不是现在的出家人才有的现象!这样的错误思想, 无形之中把一位具有菩萨僧格的人材,洗脑教化成声闻心态的僧人,造成人一旦受了三坛大戒后,被那些误会正解脱、別解脱戒的戒师错误教导,把最重要的第三坛 -菩萨戒弃之如敝履,把第二坛的声闻出家戒摆在最高的位置,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的把一个具有菩萨性的僧人,摧残成定性声闻的「焦芽败种」吗?(*注二)  

   所以凡是声闻罗汉所造的戒论中,都会以声闻戒为正统戒而说菩萨戒为別解脱戒。例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中的菩萨戒既是为将来出家所作準备的戒法,属于声闻 性质的在家戒,戒体只有一世,不能尽未来际受持,当然不同于梵网经、菩萨地持经、瑜伽师地论、菩萨璎珞本业经的尽未来际受持的成佛之道-菩萨戒,也不同于 正统的声闻出家戒,所以就摄属別解脱戒,故名波罗提木叉戒。有时候五戒也可以归属于波罗提木叉,因为五戒可以多分受、少分受、满分受或一分受,这叫作「別 別解脱」。別別解脱的意思是说单独於杀业得解脱,能於来世得长壽,所以单受一个不杀戒,於杀业得解脱,或者单受一个大妄语戒,而使来世免入地狱保住人身...乃至具受五戒、十善戒,得生欲界天色界天而得解脱於人间生死,或解脱於欲界天生死,所以名为別別解脱。  

所以主张「菩萨戒是別解脱戒,声闻戒是正解脱戒」其实是误会了菩萨戒与声闻戒的本质,才会作如此错误主张。  

*---------*

  *注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善财童子。白言圣者。我今已知一切善法从善知识生。云何能於诸善知识善法之中。速得圆满。速得清净。得不退失。时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告善财言有二种戒。具足受持。则得圆满善知识法。何等为二。一菩萨戒。二別解脱戒。持是二戒。则能圆满善知识法。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  

若诸菩萨。具足圆满头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净。不失善法。善财童子。白言圣者。云何名为头陀功德。童子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言头陀者。谓诸菩萨十二头陀。何等十二。 

第一纳衣。善男子。云何纳衣。若诸菩萨具十种法。则得圆满成就纳衣。何等为十。  

一者勤修令得坚固。  

二者令心常自谦下。  

三於身心无有疲厌。  

四於衣服心不染著。  

五者常乐坚固远离。  

六者成就坚固功德。  

七不自显殊胜德行。  

八於他人不起轻慢。  

九者护持净戒圆满。  

十者堪任一切亲近。 

善男子。此是菩萨住净信心具足圆满。由此心故。闻说如来清净言教。不惜身命。勤修佛法。不破不毁。以勤修故。身心不动。令於所得坚固成就。以心坚固常自谦下。心谦下故。成就无我。得无我已。心无憍慢。得无慢心谦下力故。人所弃者悉收取之。澣染成衣。远离烦恼。心无厌恶。亦无贪著。但取资身。以御寒暑。修行道业。余无所顾。於此纳衣。不见过失。不念麁弊。但 见纳衣所有功德。离贪欲者。乃服此衣。服此衣者。心无烦恼。是诸圣种。顺菩萨行。诸佛如来之所讚叹。由此因缘。不自贡高。不贡高故。不嫌他人。离高嫌故。 净戒圆满。戒圆满故。堪任亲近诸佛菩萨之所护念。诸天人王。及剎帝利。婆罗门等。城邑聚落。一切见闻。无不欢喜恭敬礼拜。咸共赞美称扬其德。而作是言。我等有福。感如是人居此国土。同梵行者。咸皆欢喜。善男子。是为菩萨具足十法圆满成就纳衣功德。」(CBETA, T10, no. 293, p. 814, b7-c13)  

*---------------*

*注二:

焦芽败种」或称「燋败种」,是指不能发无上道心,不能希求佛菩提果之二乘定性声闻缘觉、辟支佛种性。因彼身中之菩提种子腐败无法发芽,如树种子腐败如草芽之烧焦无异,故称为焦芽败种。如《维摩诘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65 观四无量心品〉:

「佛告父王。正使有人成熟邪见众生。数如上说。皆令彼人得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不如发心趣向佛慧念佛须臾。佛说是语时。释子众中一亿释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自誓不求声闻辟支佛道。白佛言。世尊。诸佛身分乃至一毛无量化佛。【诸声闻身如燋败种】。为何所益。」

《说无垢称经》卷36 不思议品〉:

「尔时尊者大迦叶波。闻说安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不可思议解脱神力。叹未曾有。便语尊者舍利子言。譬如有人对生盲者。虽现种种差別色像。而彼盲者都不能见。如是一切声闻独觉。皆若生盲无殊胜眼。闻说安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现难思解脱神力乃至一事亦不能了。谁有智者男子女人。闻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神力。不发无上正等觉心。我等今者。於此大乘【如燋败种】永绝其根复何所作。我等一切声闻独觉。闻说如是不思议解脱神力。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闻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神力。皆应欣庆顶戴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