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认识真正善知识-萧平实老师 |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 分享学禅智慧 开释佛法精义(1) |
访谈实录
![]()
中国网:你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我是方悦。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是来自台湾正觉教育基金会的张公仆先生和余正伟先生,二位今天要和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学禅智慧,开释佛法精义。首先欢迎二位! 张公仆:大家好!主持人好! 中国网:那我们首先要问一下余老师,您从事佛法多年,那究竟什么是佛法?它的精髓是什么呢?您首先和我们大家来分享一下。 余正伟:好的,首先我们要谢谢主持人,也谢谢中国网有这个机会让我们能够来到这边跟大家见面。 诚 如主持人刚才所讲的,佛法它本身是一个真实可证的一个东西,它不是一个玄学,不是说在想象当中想象出来的,即使是从释迦牟尼佛当年开始在传授佛法的时候,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由佛陀亲自实证,亲自走过来的路,同样的东西教给弟子们,也一样的这样子能够证实,这就是佛法。 那佛法它的内容是什么呢?我們佛陀在人世的时候,他所说的佛法,我们把它统分为三乘佛法,以及在三乘佛法之前的人、天乘二法。也就是说当一个弟子来问佛陀,第一次见到佛陀,然后问说我要如何修行?佛陀首先会告诉他的是人乘之法,也就是说要怎么样做一个人,怎么样做一个善人,怎么样做一个好人,怎么样为你的社会、为你的国家尽到你奉献的那一分义务,怎么样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怎么样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清净的国土,也就是必须要持守五戒: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以及不酗酒等等,有这样的修养的一个人可以称之为善人,他的未来就可以继续保有这个人身,然后用这样的人身来修道。
![]()
但是光是这样子还不够,更进一层的,保有人身之 后,怎么样让自己具有更大的福德,能够上升到天界,那就必须要在原来的这样的五戒的基础上面更加的把它扩大,去行十善业,具备了这一切功德、福德之后,然 后佛陀才开始为他说三乘的佛菩提道,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佛法。前面的声闻乘,以及缘觉乘,一般我们中国人把它叫作小乘佛法,就是说,相对于大乘而言说它们是小乘,倒不是说贬抑它 们的意思。在二乘佛法当中,佛陀教导我们什么是二乘佛法?要认清楚自己。我想现在这个社会上其实大概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并没有办法真的认清楚自己,西洋的 哲学家也是这样讲,一个人他可以征服了全世界,却征服不了自己的内心。整个佛法就是一个内观的修行,什么叫内观?向内观行,搞清楚自己是谁;自己的点点滴滴,从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上面,然后来看清楚自己过去所没有看清楚的那个部分,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这个叫作观行。 所以呢,在整个佛法的修行当中,不管是三乘佛法当中的哪一乘,它一定一开始的修行叫作资粮位,也就是说为了接下来要长途的旅行,我们说应该先准备好的资粮。那资粮位满足之后,然后才有机会看见真实佛法的道路,叫作见道位;二乘法有二乘法的见道,大乘法有大乘法的见道,大乘法它是涵盖了这个二乘的佛法。在见道位的时候,二乘的佛法他们是把自己,把这个山河大地统统看清楚了,到底什么是五蕴,什么是十八界,到底这个宇宙是怎么回事,包括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他的情况是怎么样,这个就叫作观行。然后当二乘人他把这一切东西依照着佛陀,依照着善知识的教授,将他彻底地看清楚之后,那么他就不会再认为说这样的一个山河大地、这样的自己有什么地方是绝对真实不坏的,因为终究是将幻灭。因此,二乘的修行人,当他看清楚这一点之后,他接下来再往下,他就会想说,那这样的一个虚幻的东西,我要怎么样让它们结束?于 是就从初果证到二果、三果、四果,也就是阿罗汉位,到了阿罗汉之后,就入涅槃,也就是我们常说佛陀入涅槃的。可是大乘的佛弟子呢,他证到这个地方之后,他 会发现这样的一个虚幻的五蕴、十八界,它的背后的本源又是什么呢?除了统统是虚假之外,还有没有一个它背后的根源呢?所以佛陀这时候开启了大乘的佛法,也 就是前面为了二乘人所说的佛法,叫作初转法轮。接下来为了大乘菩萨,佛陀说了二转法轮以及究竟的三转法轮;在二转法轮的时候,弟子们终于在佛陀的教导之下,找到了「原来万法有根源,万法有实际」,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真如心,法性、本性,或者叫如来藏。这就是佛法修行(入門)的次第。也就是说佛法它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因为佛法的一切都是建筑在可以实验、可以被验证,而且是自我验证,以及已经走过来的过来人的验证上面,没有一样是属于虚幻的幻象。也就是说如果说今天我们学的佛法变成一种在想象当中去得到的自我满足,那就已经不是真实的佛法了。 在佛陀的教法当中,随着不同众生的不同的特性,叫作不 同的种性,佛陀开演了许多不同的法门,比如说我们中国人非常熟知的念佛法门,或者参禅、禅宗法门等等,这些法门就像是不同的交通工具,走着不同的路径,但 是最后它们会到达相同的目的地,乃至于它们中间所经过的经历也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现在的学佛的人常常都忘了这一点,在佛法的修行过程当中,修行人会发现阻 碍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叫作无明,大部分的无明还是我们自己所看不见的,必须要一样一样把它给找出来。这些无明可以分为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是说,佛弟子发现在任何现前的一面当中,它就已经存在的,比如说我见,又叫作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说什么叫作我见呢?比方说如果我们去问一个小朋友,「小朋友!你在哪里呀?什么是你呀?」他会很高兴地指着他的身体告诉我们,「你看,这就是我啊,这是我的手啊,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肚子」,也就是说,小孩子他会把他的身体当作是他自己的我。但是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会发现身体只是我们所使用的工具罢了,真正背后的是我们的心,心才是真正的我。那么什么样的心呢?我们会思考,我们会感受,觉得高兴,觉得痛苦,觉得欢乐,觉得期待,这样的心叫作意识心,大部分的众生都会把这个意识心当成说「这就是真实的我」,然而这样的一个意识心,其实它也只是一个工具罢了,它并不是一直存在的。比如说当我们睡着以后,这样会思考的心就停掉了。那对于佛弟子而言,他想去知道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我,所以显然这个众生都有的「我见」,这不是真实的。 然后呢,在一念无明的第二个部分,也就是三界爱的烦恼,比如说我们喜欢欲界,喜欢色界,喜欢无色界,这样总共加起来,我见、欲界爱、色界爱,以及有爱,这四种住地烦恼,就叫作一念无明;它 阻挡了,它阻止了我们进入涅槃的可能。所以呢,二乘的佛弟子就是要顺序地把这四种住地烦恼把它修除掉,修除掉以后,它就可以不在三界当中轮回,而进入涅 槃。但是大乘的佛弟子,他发现这样的一念无明之后,还有一个根本的无始无明,因为它太微细了,所以我们一般人很少能够跟它相遇,所以把它叫作一念无明之上的上烦恼,又叫无始无明。这个无始无明必须要等到大乘的菩萨,当他找到万法的根源如来藏以后,他才能够跟自己的无始无明相遇,顺序地再将这些无始无明上烦恼把它们消除了、清净了,那么就达到了成佛的位阶。也就是说所有的佛法,不管它所採用的是什么法门,它都必须是在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上面用心。如果这个佛法他没有办法,或者说不用心,或者说他不努力地、不去断除这样的无明,那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法,因为佛说「断结才能證果」。断掉了那些把我们绑住,阻碍众生向入涅槃,阻碍众生向上的那些结,才能够证得真实的果位。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当中,每一个人不一定学佛,但是每个人却都会说“阿弥陀佛”,代表我们中华文化当中与念佛法门是特别的亲近。念佛法门除了念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外,这个叫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修證到 一个程度之后,就可以向上进入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再向上,就进入到体究念佛,也就是在念佛当中去找出到底我是什么,真实的我是什么,虚妄的我是什么,最后 终于能够证入到实相念佛的境界,也就是证悟了所有众生本源的真如、如来藏。刚才主持人问到说,那这样子佛法它的精髓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这个精髓就是证悟 真如、如来藏,而这个真如、如来藏,是 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大家一定都还记得佛陀拈花微笑,有一次大梵天王在佛陀即将入涅槃之前,他供养了金色的莲花给佛陀,佛就随手拈起了一朵花轻 轻地微笑,弟子当中大迦叶尊者就也对着佛陀轻轻地微笑,扬眉瞬目,在这一瞬间佛陀就将万法的本源真如、如来藏传授给大迦叶尊者,因此大迦叶尊者就成为我们 中国禅宗的第二位祖师。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