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道的真面目02─审察信仰与魔考〉

 

 

〈一贯道的真面目02─审察信仰与魔考〉

 

 

  ▓审察信仰与魔考

  一贯道认为「修道」目标即是回归宇宙与我人身心的根源─「明明上帝」,也就是所谓的「(道)理」,它是宇宙本体,也是宇宙万物创生起源,而「修道」即所谓的「返本」─回归「(道)理」。一贯道认为「道」即是「理」(只是名相不同),其乃宇宙本体,对於一贯道而言,一切万物丶现象丶宗教悉依「(道)理」而生,一切的一切亦复如是由「(道)理」所生。一贯道对於「(道)理」与「明明上帝」的概念是抽象丶混淆的型态,它是实在的宇宙本体,但同时又是具人格化的造物主丶主宰者。

  在此架构下,一贯道所言之「道」有四种意涵:一者,指领有「天命」的道统与道脉金线(即一贯道道统与道脉心法传承,「天命」系指源自上帝的法旨丶授命);二者,指宇宙本体,亦即「(道)理」;三者,指「理天」(即一贯道认知的天堂─道亲死後的去处);四者,指一贯道。

  一贯道认为此四者实是同体:究竟之宇宙本体为「理」,亦即为「明明上帝」,而这个究竟的宇宙本体既是创生一切之本源(理),亦是主宰一切的造物主丶主宰者(明明上帝)─这个究竟的真理,就宇宙本体角度曰「理」,就造物主丶主宰者创生角度曰「明明上帝」。

  一贯道认为由於世人造作罪业,上帝(明明上帝)於是降下灾劫,但世人并非全是恶人,亦有善人,为救渡有缘善人,於是自上古时代便降下一贯道,能求得一贯道道统与道脉心法传承的有缘善人(简言之,即所谓的「求道」─就是经过一贯道仪式加入一贯道),寿终之後便能往生「理天」,永脱轮回之苦,此为一贯道的救赎思想,亦为一贯道理论系统的根本核心。

  注意:本文所言的「道」,有时指领有「天命」的道统与道脉金线,有时指宇宙本体(理),有时指「理天」,有时则指一贯道。

  在一贯道的观念中,认为「道」(指一贯道)与「教」(指一般宗教)是不同的,一贯道认为「教」即为一般人信仰的佛丶道丶儒丶耶丶回五教或其他宗教,「教」的作用是依於「道」(此处指宇宙本体,即「(道)理」)而教化人心,因此「教」是「道」的作用(若以体丶用关系来看,一贯道认为「道」是「体」,「教」是「用」),而「教」的目的是「劝善」与「行善」,功能在於匡正人心,莫使人作恶,但无法真正解脱(回归本源)。

  一贯道相信并非所有人或所有宗教皆可解脱,只有领有「天命」(或称「法旨」)才能解脱。此处所言一贯道之「天命」指的是由上帝(明明上帝)主宰丶授予的使命,亦指自上古由上帝降下的「道」(指道统与道脉心法传承),一贯道相信其是领有「天命」的,而五教没有领「天命」,故五教无法真正解脱,唯有一贯道才能真正解脱,如一贯道扶鸾典藉《性理题释》〈道与教的差别〉(按:《性理题释》系署名「活佛师尊」的扶鸾文章)所述:

  「…『道』是性理的本体,就是无极真理,赋与人为性,故谓之性理,亦即是良心,这个理性乃吾人之天根,性命的大源,生即由如是来,死也应如是处去,正是生死必由的真经正路,乃万古最神秘的『性理真传』口授心印的秘宝,若不受维皇上帝的天命,应运来传此道者,不论任何仙佛圣人都不敢妄传乱泄这个性里真传的奥秘。…」

  又云:

  「…若是不得领受天命的明师来指授真传,点开玄关妙窍,阐明真理的奥秘者,任你什麽名儒硕学,亦无法可以发现其奥秘的,如此的微妙,这样的宝贵,这就是心法之道的真义了。…」

  稍後,我们会谈论这种「天命」观念与一贯道「修道」思想的问题在哪里,在此先谈论道亲不愿意面对质疑一贯道理论正确性的问题。

  如上所述,一贯道认为其超越了一般宗教劝善的教化目标,而是「返本」的根本之道。因此,唯有求得此「道」(前提是必须领有「天命」;此处「道」指一贯道道统与道脉心法传承,即求得领有「天命」的道统及道脉心法传承),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包含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若不求得此「道」或未领有「天命」,则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如一贯道扶鸾典藉《性理题释》〈三曹普渡,如何渡法〉一文所述:

  「…盖以过去修行之客,炼气之士,而末遇上天开恩渡回,超入理天者,以及忠臣孝子,烈女节妇,死後岂能湮没,虽可升为气天之仙,或为鬼中之神,然如不得天道,仍是难脱轮迥之苦,不能返本还原。…」

  此处鸾文中「天道」指的即是一贯道所认知的「道」─道统与道脉心法传承。由此可知,一贯道认为若不求得「道」─即所谓「求道」(加入一贯道),是无法获得解脱的,要真正脱离轮回之苦,唯有求得「道」,而欲求得「道」,则必须领有「天命」,而一贯道是领有「天命」的。简言之,一贯道认为「教」是有限的(包含其目标亦是有限的),而一贯道的「道」能超越「教」的有限目标,「教」只能达到有限的目标─教化人心,但无法解脱,一贯道认为唯有超越「教」的一贯道才能令我们解脱。

  稍後我们谈论及五教合一的问题时,会简述这样的思想问题所在─一贯道的「道」是一种矛盾,认为「道」超越五教是误解。

  ▓质疑与考验丶恐惧无法得到救赎

  几乎所有神权宗教─特别是神权救赎信仰要求信徒必需完全服膺教主或至高无上的神,而教主或至高无上的神,在信徒心中也具有权威性,教主与神的话语或启示即是「真理」,信徒对其不可以有丝毫的质疑,否则,就是不够虔诚,或会被视为是对信仰…甚至是对教主或神的不敬。而对教主或神绝对服膺是必须的,否则,若有丝毫的质疑,即会被视为是对教主或神的信心不足丶不够虔诚,会导致无法得到救赎的结果。於是,这些宗教信徒强烈的感性压抑着理性,当感性与理性产生矛盾或冲突时丶当对於教主或神有理性的质疑时,信徒恐惧无法得到救赎,於是选择感性的相信而压抑理性的质疑。

  道亲(一贯道信徒称呼「道亲」)相信「求道」(一贯道的入教仪式,道亲称之为「明师一指点」)之後,可以「地府抽丁,天堂挂号」(认为自己的名字从地府的生死簿中除名,转而登记在进入天堂的名簿中)。若认真「修道」,将来死後可以承蒙「明明上帝」(或名「老母娘」)与「仙佛」(如「弥勒祖师」丶「活佛师尊」等)救赎而回归到「理天」,成仙丶成佛,并得到永恒的解脱与离苦得乐。

  也因为这样的理念与思惟模式,道亲的心底根深蒂固的认为「道」(此处指一贯道的道统与道脉心法传承)是珍贵的,而失去了「道」就无法解脱,与其说道亲害怕失去「道」,倒不如说道亲其实更害怕无法解脱。

  道亲其实也寻求知识,只是道亲一开始接受知识时,是在「资讯不对称」的情况下接受了错误的知识。道亲们认为,一贯道道场教予的知识便是正确的,鲜少有道亲会反思为什麽是正确的,而盲目的认为「这样的知识便是正确的」,同时也被引导着朝向「一贯道即是正确」的思维模式固定下来,一切与一贯道见解相左或矛盾的见解,就会被视为是错误丶不正确的。

  对於多数道亲来说,一切与信仰相左或矛盾的见解,包括对於一贯道的质疑,都会被视为是一种挑战权威的忤逆与对於信心的考验─即所谓的「魔考」(魔鬼的考验)或「考道」(修道的考验)。

  有些道亲虽然宣称他们的治学态度是「明理」的,而一贯道并不反对研究一贯道理论,但是,一旦质疑一贯道理论核心的问题,或质疑一贯道理论的正确性,却又会遭到他们不明究理的排斥,认为这些质疑都是「魔考」或「考道」─甚至糢糊焦点至对於质疑者作人身攻击。这样的态度咎因於道亲们期望永恒的解脱且离苦得乐,因此,害怕因为被「魔考」或「考道」考倒了(接受对於一贯道扭曲之处澄清的真相,会被认为是在被「魔考」或「考道」考倒),而无法得到永恒的解脱与离苦得乐─道亲不愿意面对内心深处对於一贯道的质疑,於是选择对於明显错谬视而不见。

  道亲心底认为,如果因为与一贯道信仰相左或矛盾的见解,而对於一贯道产生丝毫的质疑…甚至信心动摇而产生不信任,即视为是被魔考考倒了或「退道」,最终将无法得到「明明上帝」与「仙佛」的救赎─那麽,就无法证明自我是虔诚丶至上的,也否定了自己企图建立的修道人典范。这意味着,对於道亲来说,一切与一贯道信仰相左或矛盾的见解…乃至对於一贯道的质疑,都是「不善」丶「罪愆」丶「终将得到恶果」的。与其说,道亲害怕面对自宗信仰的问题,倒不如说更害否定自己丶失去依靠─然而,一贯道给予的依靠,其实是场美丽的骗局。

  很多道亲其实对於一贯道典藉(包含所谓「仙佛批训」,即扶鸾文章)丶前人丶点传师丶讲师的说法存在着质疑与徬徨,但是因为恐惧「被魔考考倒了」而无法得到救赎,於是说服(或催眠)自己:「这些与一贯道相左或矛盾的见解,其实都是人的问题,一贯道的殊胜应该是完美无睱的」,而不愿意面对问题并压抑着─但是,如同掩耳盗铃般的不愿意面对一贯道的问题,不代表一贯道的问题就不存在,只是在挣扎的选择感性或理性时,暂时忽略理性而选择感性罢了。

  如此乍看对於一贯道信仰忠诚与坚定的态度,可能会得到周遭其他道亲的赞美与奖励丶符合自己建立的所谓修道人典范,或者因此相信死後能得到救赎或成仙丶成佛,但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却是进步的阻碍,如同学生在做数学题目,到了某一步骤,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做下去时,心里会产生疑惑与徬徨,如果疑惑无法得到解答,数学题目便无法再继续做下去。想要继续做下去,就必需找到问题所在与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很多,或许尝试的解题方法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仅仅告诉自己「我相信」或「我不怀疑」一定无法解决问题(疑惑与徬徨依旧在),也不代表有正知正见。

  ▓主观丶意识丶分别

  很多道亲耳闻他人与一贯道相左丶矛盾的见解,总会习惯性的说「这是人的看法」丶「这是人的意识」丶「这是人的主观」或「这是人的分别」等,简言之,道亲认为他人一切与一贯道相左丶矛盾的见解,都是出自於他人的主观丶意识丶分别,故认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见解。

  道亲认为凡是出自於主观丶意识丶分别的见解,都是不正确的。但是若真如此,那麽道亲又怎麽知道一贯道所言与自己所信皆是正确无误的?因为依道亲这样的思惟模式,那道亲对於一贯道的感受丶见解,又何尝不是出自於我人的主观丶意识丶分别,又怎麽可以相信自己对於一贯道的感受丶理解是正确无误的?在此前提下,道亲对前人丶点传师丶讲师与引保师所言话语亦不可相信,因为这也是出自於他人的主观丶意识丶分别。

  我们对於一切现象的看法,皆是出自於我们的主观丶意识。我们不能太相信主观丶意识,但也不能全然否定或排斥主观丶意识。否则,如果我们全然的排斥或否定主观丶意识,也就是全然的在排斥或否定觉悟真谛之道,因为觉悟真谛须仰赖意识的作用。道亲…乃至前人丶点传师丶讲师与引保师对於一贯道的认知与解释,也是出自於意识,如果道亲全然的否定或排斥意识,那也应否定或排斥一贯道的一切,因为对於一贯道的一切认知,也是意识的作用。

  一贯道也尊崇佛陀,佛陀认为「正见」(正确的见解)与「正思惟」(正确的思惟)是解脱道的基础,而「正见」与「正思惟」须仰赖意识的作用,舍弃意识,解脱道也不复存在。

  道亲非常喜欢滥用「分别」这个名相,譬如道亲误认为佛丶道丶儒丶耶丶回五教是相等的,其实五教皆没有「分别」;甚至将对於一贯道的质疑,归咎为是人「分别」的问题(反正永远不是一贯道的问题)。与一贯道不同,佛教讲的「分别」指思量丶识别事理,乃意识的作用。「分别」不是一种罪恶,有「分别」没有什麽不好,至少因为有它,所以我们不会将硫酸当可乐喝。「分别」不是烦恼根源,烦恼根源是对於「无明」(不明白;未能如实明了与观察真谛)与「邪见」(不正确的见解;「邪」非指邪恶,而是指不正确)的执着,凡夫执着於无明与邪见,妄计自我与诸法(所认知的一切)为实有,而错认所分别者─所认知的善恶丶美丑丶好坏丶对错…各种现象等为绝对存在与实有。当明了(*现象界)缘起性空丶无我丶无生(*以及)实相之真谛时,了知所认知的善恶丶美丑丶好坏丶对错…各种现象等,为依世俗谛假名安立的相对概念,就胜义谛言,所认知的善恶丶美丑丶好坏丶对错…各种现象等并非绝对存在与实有,(*现象界)也不存在永恒丶实有的主体,(*唯第八识如来藏在三界外,从不在三界内作主不分别六尘境界)故名「无分别」(*之如来藏);观察(*现象界)缘起性空丶无我丶无生(*以及如来藏)实相之真谛,而烦恼止息乃至涅盘,此所证之智即名「无分别智」。

  如上所述,「无分别」不是指「善恶丶美丑丶好坏丶对错…各种现象等都是相等的丶一样的,故不应该区分彼此」,部份道亲也因为奉持这样对於「分别」的误解,道亲认为佛丶道丶儒丶耶丶回五教是相等的丶一样的,皆是合一丶归一的。按道亲如此理解的逻辑,则水与火应相等,轮回与涅盘亦应相等丶没有「分别」,则水能成火丶火能成水,而轮回能成涅盘丶涅盘亦能退转成轮回了。复次,按道亲的理解,则相信与不相信一贯道丶「明明上帝」应是相等丶没有「分别」的,如此修习一贯道无有意义可言。

  主观丶意识与「分别」根本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对於无明与邪见的执着。主观丶意识与「分别」更不是道亲用来搪塞丶闪躲及逃避与一贯道相左或矛盾见解的藉口,更不应该是害怕面对质疑的挡箭牌。

  ▓质疑非罪恶

  一贯道也尊崇佛陀─「佛陀」是梵语音译,意译为觉者,通常泛指释迦牟尼佛。佛陀─释迦牟尼佛─一个伟大的觉者与导师,他发现并且教导我们(*小乘法)解脱道(解脱方法)─四圣谛─知苦与息苦,而(*小乘法)解脱道必须由我们亲自实践,无法依赖他人─特别是所谓的教主丶神…甚至是佛陀本人拯救。(*至於大乘菩萨道的了义法,是在教导众生明心见性,乃至成就佛果)

  佛陀的教法教导我们,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无明与邪见,我们的解脱(烦恼止息)全赖於自己的觉悟而知苦与息苦,由於烦恼是源於自己对於无明的执着,也惟有自己的觉悟才能令自己解脱,并非因为服膺教主或至高无上的神,而教主或至高无上的神以让我们解脱作为服膺的酬劳与代价(这是一种契约关系)。

  即使是佛陀本人,扮演的角色是教导我们知苦与息苦的导师,而非救世主丶万能的神或救赎的神,也非如同有求必应的万应公。这是佛教(佛陀的教法)与神权救赎信仰在态度上最大的差异,佛陀的弟子们(所谓的佛教徒)追随并且实践的是佛陀的精神与教法─解脱的方法─四圣谛,(*以及佛菩萨道的究竟了义法)而非崇拜或追随佛陀本人。追随「明明上帝」丶「仙佛」与所谓的「活佛师尊」并期望因此得到他力拯救,并非佛教本怀与态度。在此前提下,佛陀允许他的弟子们自由思想,甚至允许审慎思惟丶观察与检验他本人与他的教法,如此才能充分了解佛陀与其教法真正的价值。佛陀教导我们:当您审慎思惟丶观察与检验後再相信,而不是盲目相信。是故,了解一贯道真相为何─了解一贯道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认为「疑」是五盖(五种烦恼)之一,它能覆蔽人心,使人执着於烦恼,导致启发智慧的障碍,阻碍进步。但是,「疑」并非「原罪」(它只是无明的作用),事实上,佛教并没有「原罪」的观念(当然亦无从「原罪」中得到救赎的观念)。就顺世间而言,「善」与「恶」是顺世间而言的相对概念,通俗所言「恶」泛指违反顺世间所言的道德;就解脱道而言,「恶」指的是执着於无明和邪见。

  在未明了之前,对於可疑的事物或说法产生疑惑丶质疑是正常且应当的,不能将疑惑丶质疑视为是原罪或一种过错。虽然「疑」是五盖之一,但是,在未确实明了之前,「疑」的存在是必然的,如同做数学题目时,不知道解题原理与方法,产生疑惑,也就无法继续做下去。想要进步,就必需解决疑惑,可是想要解决疑惑,却又必需明了,如同数学题目想要继续做下去,就必需解决疑惑,可是想要解决疑惑,就必需明了解题原理与方法。

  强迫自己感性的相信且接受自己不明了的事物或说法,或刻意忽略与压抑自己的疑惑,强迫自己在情感上服膺於教主或神的权威,并非佛陀教导的治学态度,而是执着於自己的情感,以作为害怕面对真相与自欺的掩饰。「疑」是五盖之一,但就追求智慧与觉悟的角度来说,质疑也是启发智慧丶觉悟与信心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保护我们免於盲目信仰与追求的治学态度。

  真正的「魔考」或「考道」是对於自身情感与盲信的执着,而非对於真相(包含自宗信仰问题)的探究。因此,道亲应当探究一贯道的真相,如此才能明了一贯道的真正价值与了解它的真面目。

  一贯道也尊崇佛陀与弥勒菩萨,如果道亲对於佛陀与弥勒菩萨有丝毫的敬意,那麽,更应该依循佛陀教导的治学态度,审慎思惟丶观察与检验一贯道的问题,如此才是诸佛菩萨以正思惟为基础的治学本怀,而非将对於自宗信仰的质疑,都视为是魔鬼的考验。

  质疑自宗的信仰(佛陀亦曾说过应当审慎思惟丶观察与检验他本人与他的教法),并非代表服膺魔鬼的考验,亦不代表对於自宗信仰没有信念,更不代表无法解脱,而是在审慎思惟丶观察丶检验自宗信仰後,才能充分了解自宗真正的价值(或者了解自宗的问题)。如果道亲认为一贯道追求的是自觉,那麽更应该正视丶思惟自宗信仰的问题─甚至听听与一贯道相反的立场,而非将所有对於一贯道的质疑都视为是「魔考」与「考道」。

  ▓不可靠的仙佛批训

  很多道亲都盲信「仙佛批训」(其实就是扶鸾),将凡是一贯道的训文(扶鸾文章)内容都视为(盲信)成是绝对的真理。佛教其实不在乎训文这种东西,训文其实跟神谕没什麽两样,只是形式与表达方式不同。基本上,佛教没有神谕的观念,更何况佛教不承认造物主丶主宰者的实有存在,也不认为实有存在造物主丶主宰者可以降下训文,而盲信训文丶神谕亦非佛教治学与修习态度。

  佛教谈基於缘起法的知苦与息苦,谈的是如是正观缘起而喜贪尽,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教并不关心感应丶神迹…等这些东西,因为那无关解脱,而且也不可靠。当然,若有道亲将感应丶神迹…等视为是追求目标也不反对,只是那跟佛教的解脱无关,因为这些东西无法令我们烦恼止息。

  佛教并非神秘主义,也不追求神秘经验与感应,不可将神秘主义丶神秘经验与感应误当成是佛教的修道与绝对真理。一贯道的训文或种种神奇感应基本上是神秘主义与神秘经验丶感应,神秘的东西只有相信与不相信的问题─要嘛选择相信丶要嘛选择不相信,可是这样的态度并不是佛教的治学与修习态度,基本上这跟赌博没什麽两样。佛陀教导我们不要盲信,就算是他本人与他的教法,也不可未经由审思与观察就轻易相信,在如是审慎观察与思惟後才可以相信,而不是赌博。

  就算是训文,道亲们也应该要质疑它的内容,包含它的作者在内,而不是盲目的认为凡是署名「相信存在的『明明上帝』丶『活佛师尊』或『月慧菩萨』…等」写的训文就一定是正确的,这样的一个盲信态度是在赌博,是在把我们的解脱与生死大事交给一个未知且不可靠的神秘。不要因为它署名是「明明上帝」丶「活佛师尊」或「月慧菩萨」…等名义撰写的训文,就盲目的奉为绝对真理。

  佛教有保证书,佛陀的解脱就是一个保证(佛陀亲自实践过了,而且他成功了),依於佛教的四圣谛与法次法向丶道次第是可以即生解脱的,这比一贯道将生死大事交给死後的未知可靠多了。佛教有可靠的保证书,一贯道呢?把生死大事与解脱交给(死後的)未知且不可靠的神秘,这是在赌博,不是可靠的保证。

  由於道亲只接受一贯道单方面教导的知识(对於佛教的认知也是如此),并盲目相信一贯道教导的就是正确的,未质疑其正确性,甚至认为佛教就是一贯道单方面所阐释的那样,也未接触过佛教的说法,甚至有部份道亲接触佛教,但对於佛教的认知与理解,是将一贯道的认知与思惟模式套用在佛教上。因此,本文将告诉道亲们:「佛教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

以上内容摘自:

《一贯道的真面目:澄清一贯道对於佛教的扭曲》

相片摘自网路

内容有(*)则为吕美玲版按添加之补充

 

 

http://datokuo.pixnet.net/blog/post/4789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