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4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护念行者!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4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护念行者!

凌尘

在类似ibus App出现以前,我们都有过等公交车的经验,往往会感觉怎么对向同号的车来了几班了,我这边还不来?怎么旁边邻近的车都来了,就是我等的车还没到?


然而这是心理上的错觉,因为如果我们等的车很快就来了,我们不会记住更不曾具体统计,只会觉得这次挺幸运的;我们的心理习惯记取痛苦的经验且强化它。


我们容易渴望得不到的东西,而轻忽已出现的幸福。这种渴望或许可以成为精进的动力,吃苦耐劳安忍目前的不满意,从而改变我们的现状,但也可能因为动机欲求受挫,生起愤怼不满之心。


在修行的路上,发起初心,是不简单的。看看满坑满谷满街路人,有几人已发菩提心?再想想旷古迄今,我们曾否发过菩提心?发菩提心以后呢?肯定也是跌跌撞撞:种种境界来考、或怨亲债主来遮障、或见难则退、或误入歧途、或被烦恼贼掳获、或眷属缠绕、或习气性障现前、或未遇善知识,徒自摸索……种种情况不一而足。


菩提路有多长?每个发心菩萨过去世基础不同,进度有别,因缘不一,福德智慧差池。所以绝大多数人还在外门修此不足为奇,奇的是终于可以进入内门,这真是无上珍宝,入门修学佛菩提道才算真正上路了,然而获得这无上珍宝需要多少因缘?在没有人成佛以前,第一尊佛需要经过多少漫长黑夜?当然是难以想象的无量劫的无量劫!


虽然现在有三藏十二部流传下来,对佛弟子而言仍然是浩如烟海,每每只能望海兴叹。


我们到处逛山访派遍求名师,却无择法眼,无能力辨别检择,基于对三宝的恭敬与信心,也不敢质疑那些披僧衣的大和尚。


佛菩萨不弃不舍,终于有一天我们迈入正觉讲堂之门,闻熏修学,也开启了择法觉支。


我们看懂许多以前看不懂得法,了知佛法竟然如此深细胜妙,对佛法升起赞叹与深信之心,每周二听经陶醉在平实导师既轻松又精妙的演说中,法乐无穷,知道学佛下手处,知道如何用功,再也不会有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之叹。


想到那些为求出世间法和世出世间法还在逛山头的朋友,想想那些为满足内在的欲望或空虚还在逛大街的朋友,觉得自己无比幸运,更加珍惜这走遍”千山万水”才找到的道场,感恩为这个道场奉献的所有同参道友、义工菩萨!


以上课为例,他们在上课前一两小时先来打理,下课后陪伴到所有学员离开,那几乎已经是三更半夜,而这种日子几乎全年无休,只为了让学员能安心学习。


然而,您们出现了,在网络上要求会内外广大的社会大众,一篇又一篇,以自己所见所闻为是,以各种笔法参杂事实与想象,或许是求好心切,或许是别有居心,以至高无上的标准要求努力修行的团体没有杂质,以超乎常理的方式要求导师完美无缺,甚至走回头路以过去批判的表相佛法知见回过头来批判平实导师。您们努力撩起一波一波的水浪,渐渐也激起一些涟漪效应了。(只看到您们猛挖墙脚拼命爆料,表面上扮演吹哨人,但看到您们已经出现从根本推翻法义,不知最终意欲何为?显然不只是表面呈现的这样而已。)


或许一个正法团体必须经得起检验,这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修,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即使是「以法为尊」的团体也不可能无瑕,面对他人指责,诚然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毕竟我们都还在修行路上接受考验和淬炼啊。


处在五浊恶世,面对各种生活的压力、诱惑,加上习气种子互相碰撞,事相上必然可以找到许多瑕疵,知道自己才在努力对治烦恼,贪瞋痴慢疑逐渐转薄而已,如此不完美,岂敢要求他人至善?


不错,的确曾遭遇执事菩萨不公平对待,一时心生恼怒错愕,但返观自照,这可能是彼此认知不同,理念不合,也可能是彼此性障的碰撞,这是历缘对境来藉事练心,这是对方不惜牺牲形象,成就吾人的忍辱度,是啊,世间人表面上都是客客气气的,谁敢给我们境界受?也只有这样,修行才会有着力点。


话说回来,我们就这么玻璃心不堪他人骂辱吗?您可以受也可以不受啊!我们是自由的,一切出于自己的选择,听话照做是基于刻意承欢吗?未必吧?如果是,那是谄曲,非学人所当为,是自己把自己的界线擦掉,把自主权交出去了,不可以把责任都推给对方。


我们的心善于执取不如己意之境以为苦受,就像等公交车的经验一样,只注意某些人某些负面行为,却忽略了讲堂更多慈悲调柔,处处为大众设想的菩萨;领执事的人也是无怨无悔无酬偿为我们学子付出的义工。


就像世间机关团体一样,义工当然是有组织架构的,这是组织运作所必须,何必吹毛求疵说什么分上级基层是在搞阶级不平等呢?若智慧上能有少分平等性智,心态和做法上记住尊重对方,不忘平等心,不挟威权以待人,就很值得赞叹了。


每每在听经后、下课后,见到整个讲堂都是一起动手收拾布置明天课程场地的同参道友,而同修会组织运作幕后更尽是为法忘躯,护念学人的发心菩萨啊!平实导师说过,如果发现某些人一时忘了观照自己身口意行,应该发慈悲心提醒他们,这也是一种护念;我们修行除了要时时照顾自己的身口意,也当护念道友的菩提心,互相善意提醒,如护眼中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