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43 | 真实存在的如来藏常住不灭心体——驳斥琅琊阁「中秋望月」的观点 3

 琅琊阁的说法:3正觉从来没有说明眼识的「能变性」,只说了明眼识的基本了别作用。唯识正理:每个识都有能变的作用。所以每个识都称为「能变识」。不是只有阿赖耶识能变。眼识会依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月亮影像,变出眼识自己的「亲所缘缘」——月亮影像。

 

辩正:3唯识学理说:现行八识能由其自体而变现出见分与相分二分,称为果能变。以眼识为例,眼识自体是由阿赖耶识体内的种子出生,同时变现出见分与相分,无论怎么说,眼识的见分和相分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而且眼识的出生是以眼的胜义根触内色尘为缘,才能由阿赖耶识流注出眼识种子,使眼识出生现行,并产生了别色尘的功能;末学认为这是属于唯识增上慧学的部分,最好是由已证悟、有现观眼识见分和相分能力的菩萨来说明比较好,如果是连“八识有其各自不同的「体、相、用」差别”都还分不清楚,那如何能现观唯识的增上慧学呢?至于眼识的「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也就暂且不用讨论了,如果自己无法现观,却拿别人的理论说法来争辩谁对谁错,这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

 

末学最后谨恭引《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的经文:「眼识依赖耶,能见种种色,譬如镜中像,分别不在外。所见皆自心,非常亦非断,赖耶识所变,能现于世间。」[6] 末学认为正觉所阐述的法义完全是依据以上经文而说,也请大家参考比对。

 

 

如果我们将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第一辑有关「内六入、外六入」的内容与琅琊阁的论述互相比对,就可以发现两者实在是差距太大,高下立判,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末学从未看过哪一个善知识可以将「六入」这个法解说得如此巨细靡遗,大家都知道「六入」是缘起法十二有支当中的一支,大家耳熟能详,几乎都可以琅琅上口,可是又有谁可以真正明白「六入」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呢?导师在书中引用《长阿含经》的经文,从「内六入、外六入」的定义开始,详细说明清楚;书中也以「六入」来连结会通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说明它们之间的生起次第、相互之间的关系;平实导师可以将「六入」这个法,从“实相界的第一义谛”说到“现象界的世俗谛”,反过来也可从“现象界的世俗谛”说到“实相界的第一义谛”,左说右说,横说竖说,都不会令人觉得有违和感,这完全是有修有证、有观行体验、已融会贯通三乘佛法的大善知识所开演的胜妙法。如果学人有福气,能够以开放的心灵信受,理性思惟,并确实在日常生活中观行体验,相信可以很快地契入三乘佛法的要义。反观琅琊阁以拼凑出来的似是而非的学术理论,法义疏漏,寥寥数语,论理常常前后矛盾而不自知,常令人不知所云,却又自信己意,任意随便地就否定正觉合于圣教也合于现量的论证,那些离开正觉而信受琅琊阁观点的师兄姊们,您们真的看得懂琅琊阁在说些什么吗?

 

(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常住不灭的心体,是一切法和三乗菩提的根源和实相心

 

1. 「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常住不灭的心体,含藏诸法种子,能生万法」,这一根本知见是唯识学最基本的要义,也是实证的目标,观行的枢纽,诸经中已经分明指出。第八识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常住不灭的「心体」和生灭的「种子」组合而成,「常住的心体」和「生灭的种子」,两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分割;种子本来就是常住心体的一部分,如《楞严经》中所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些无漏有为法的种子本来就是常住不灭心体中的功能差别,遇缘则流注现起,缘散则落谢回心体,永不坏灭;不生灭和生灭和合,无为和有为和合,「常住的心体」和「生灭的种子」二者是一个整体,不能切割也无法切割,不住两边亦不落两边的中道实相,这才是唯识学的根本要义;这也是正觉同修会三十年来所教导于学人的根本正知见,从未改变过,正觉法义的铺陈和讲解全部来自于平实导师的亲证现观,完全是实证者的自心现量,自心流露。

 

 为什么末学会如此肯定地这样说呢?因为自己是依着导师所教授的知见功夫实修体验,有了初步的功德受用和实证之后,自然就会知道修行的过程有许多细腻的观行体验,是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清楚的,也确认导师所说的初阶法义都是可以体会验证的,对于尚未实证不清楚的高阶部分,也不会怀疑,会更加精进努力,祈求佛菩萨的加持,静待因缘成熟时,能够现观实证;若只是看书而不实际操作体验的人,则不容易有「法」的功德受用,对于正觉的法义不太能亲身体会验证。若对于善知识或佛法的正信也不具足,就会心生疑惑,无法安住,结果难免会离开同修会,这也是学法过程的平常事,虽有遗憾,但也只能接受。

 

由于平实导师的慈悲,为了要引导学人契入微妙甚深的第一义,把三藏十二部、那么浩瀚繁多的经论大义,以这个「常住不灭的心体和合生灭的种子、能生万法」的第八识如来藏正知见,使学人可以很容易的融会贯通佛法要义大概,理解到阿含、般若、唯识等三转法轮诸经中的佛法原理,都是依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常住不灭的心体而说、而次第展开的,从第八识的不同自性、行相和所含藏种子的染净差别等种种不同的角度,而有无量无边的不同名相、言说施设建立;许多不容易理解、易混淆的名相,例如阿含中的「入胎识」、「有分识」、「穷生死蕴」、「涅盘」,般若中观的「不念心」、「非心心」、「无心相心」、「空性()、「真如()」、「(诸法)实相」、「实际」、「法性」,唯识经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阿陀那识」、「如来藏」、「真如」、「自性清净心」、「法身」、「如来」、「我」,皆是指称同一第八识心体;在禅宗又称之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莫邪剑、佛、法、佛法大意、石上无根树、系驴橛、花药栏、绿瓦……等等,可以说第八识如来藏有无量无边的异名。第八识如来藏又名空、空性、不空,因为如来藏无形无色而又能生万法,所以不能只说是「空」,也说是「不空」;这个如来藏「空性」,都是在指称第八识如来藏的法性。或者也可以更进一步说:所有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的一切言说名言,皆是依第八识如来藏而建立演绎,皆是在说明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自性、相貌、和功能差别。平实导师所弘传的佛法,以第八识如来藏贯通三转法轮诸经,是完整一体、前后一贯的唯一佛乘,涵盖三乗菩提,体系完备、有修行次第,是能实证现观的微妙甚深无上法。

 

常住不灭的心体和合生灭的种子、能生万法」,这一根本核心要义,对末学这十多年来在正觉同修会的参学来说,根本就是理所当然、义理极成、法尔如是,已经深深地融入内心深处,无可动摇,因为符合圣教量与现量;这个核心根本知见的威德力真的是不可思议,末学从闻思修和体验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听经闻法、法义思惟、日常生活中的历缘对境、起心动念,所有的观行体验,只要顺着这个根本知见,再加上导师所开示的相关法义说明,就可以对生命的现量及佛法的体验愈来愈深入;反之,若离开这一核心根本知见,例如,末学偶尔也会为了查询某些名相的定义,而阅读学术界的一些学者所著作的唯识学理或是经论批注,知识上是多了一些看法,可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实修和观行体验,几乎完全使不上力,毫无帮助;有时反而会对已经明白的正知见产生干扰,导致阅读经论思惟法义反而变得模糊不清。

 

琅琊阁最近一直在强调:第八识整个心体都是生灭变动的有为法[7],阿赖耶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8],完全否定「常住不灭心体」的存在,还批评正觉说:“正觉同修会萧导师将第八识切割为「不生灭的心体」和「生灭的种子」两部分,其实是错解「心体」一词的意涵。…不但《成论》,任何佛法经论都没有这种说法。”琅琊阁否定「常住不灭心体」的真实存在,那么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变成只是种子的聚合体,这样立即会使人产生下列诸多疑问:为什么这些种子会聚合在一起?是甚么因素、什么力量使这些种子聚集在一起?生灭变动的种子住在哪里?依什么而住?如何生生灭灭而永不坏灭?如何从无始劫的过去来到现在、又去到未来?这种说法也违反经典中大量「不生不灭」、「非断非常」的说法或是「如来藏常住不变」、「赖耶体常住」…等等种种佛世尊的圣教开示,让佛语变成戏论,末学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说法:「第八识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相续常的恒行识」,琅琊阁引用《成唯识论》卷3:【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来论证说没有「不生灭的心体」。然而《成唯识论》中对阿赖耶识「恒」的描述说明,白纸黑字说的就是常住不灭的心体,却硬生生的被扭曲为:阿赖耶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琅琊阁以阿赖耶识「转」的生灭有为法的功能特性来否定「恒」的常住无为法性心体,这种以「万法皆空、缘起性空」的预设立场,无论阅读再多的经论、引用再多的经文,最终也只能证明自己的说法错误,证明导师的说法正确,并且无法证明法界的实相到底是什么,只会使人越读越混淆,最后也只能掩卷叹息;末学的法义辩证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善于引用大量的经典文字来左证自己的论点,完全是从自己的修行体验感受来谈,琅琊阁这种“阿赖耶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的说法,根本违反佛语和所产生的上述诸多疑问要如何解决呢?其实也很简单,就只要转个念,单纯而直心的信受佛语,不要曲解佛语就都解决了,这才是真正单纯而有智慧的作法。看着琅琊阁的师兄们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写作,引经据论,企图扳倒正觉的正确论述,结果反而落得违反佛说,经文又证明导师的说法才是正确的,真是何苦来哉?!

 

 2. 信佛归依佛归依三宝,是末学此世所能感受到最安心、也是最终极、究竟的修行境界,当年因为导师的引导点拨、以心印心,终于确认第八识如来藏所在之处,也获得了初步的大安心;随着悟后起修、阅读经论、观行体验,更加确认第八识如来藏是非常真实的存在,众生都是生生死死却又永恒的存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十方三世诸佛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透过实证第八识和多年不断地听经闻法、多闻熏习、思惟观行,这样的决定信已经深入到骨随。

 

 

即便是如此,却也不断地发现自己仍然有太多的不足,贪嗔痴的习性仍然是这样的顽强;学佛愈久,越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傲慢、懦弱,是一个得失计较心很重的人;仰望会里的亲教师们,自觉差距甚大,导师本人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就完全看不到边。导师对世尊、诸佛菩萨的恭敬,深深地摄受引导着我,使我自觉唯一能够帮助自己的就是不断地仰赖佛菩萨、老师善知识的摄受,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护佑,彻底放下自己,更谦卑的学习和活着。

 

自己在世间法上算是福报不错,年轻时记忆力还不错,很会应付考试,侥幸考上了第一志愿的医学系,生活无虞;可是在世出世间法的修行上,就使不上力,完全要仰赖老师善知识的指导,从最基本的知见、定力功夫、参禅过程、法义熏习…等等无一不是如此,从来就没有一点点的心得体会是单靠自己努力而来的;经过多年的消磨慢心,更确信自己是属于钝根的修行人,只能老实、踏实的信佛、忆佛、归依佛,将自己的修行完全交给佛菩萨安排。

 

曾经,也很崇拜能够大量阅读经论、思辨力很强、能够整理法义的同修菩萨们,后来发觉法义的思惟整理、非常耗费心神和体力,对于自己性障烦恼的修除似乎帮助不大;即使当年思惟整理后、都弄清楚的法义,因为没有体验和现观,过了几年之后,许多道理细节还是都忘光光了,年龄渐长、记忆慢慢衰退之后,愈来愈觉得间和体力都很有限,法义知见只要抓个大概,观念方向正确就可以了,时间要完全用在消除烦恼性障、护法修福、深入忆佛、看话头的定力修习,这些都是自觉最有功德受用的部分。

 

知道自己能力和心量都很不足,无法随时随地都能帮助他人,但至少要心存善念,绝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历缘对境只要觉察到自己有不善、不如理的作意,就立即第一时间砍掉,当下自责我心、后不复作,并且立刻回到忆佛念或是看话头;虽然习性还是常常复发,但也只能屡败屡战,不断的警惕自己,不要继续沉沦在贪瞋痴的业习中。

 

学佛人不应以「求师之过」的心态来求法、学法,下地不知上地事,老师善知识说法有无过错不是弟子能够真正明白的;若老师说法有错,则是老师自己的问题,老师自己要对佛世尊三宝负责;尤其是有关修证境界证量的问题,更不应以经论文字表面的意思、世间逻辑的概念,随意轻率地否定老师善知识;尤其更不应该以揣测负面的心态,来批评师长的身口意行,「但自怀中解垢衣」,哪有时间向外去数落争辩谁对谁错呢?

 

以上,谨从个人在正觉的参学体验,简略说明自己对琅琊阁「中秋望月」一文的不同看法。琅琊阁的许多师兄姊们其实是末学佛道上永远的朋友和自家人,更有引领末学进入现代禅、正觉参学的兄长、于己有恩的同修;虽然目前似乎是大家各有抉择,有那么些许遗憾,导师更是无限的包容,欢迎这些暂时迷失的师兄姊们随时回归正法。末学至诚祈求佛菩萨护佑,加持琅琊阁的师兄姊们早日找到自己的方向。文中若有法义辩正的疏失,末学自负文责,自己学艺不精,与师长无关,也请不吝指正,若确实有误,末学自当佛前忏悔修正改进。最后,敬祝各位佛友学法无碍、早证菩提、圆成佛道!

 

 

[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0370662

 

[2] 为区分琅琊阁和正觉不同的说法,凡是诚实师兄和琅琊阁的观点都以斜体字标示。

 

[3] 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萧平实发明「内相分、外相分、内六入、外六入」等错误名词,违背唯识无境正义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9902875

 

[4] 平实导师:六尘与六入,页265-316,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5] CBETA, T01,no. 1, p. 51, c16-20

 

[6] CBETA, T08,no. 261, p. 911, c2-6

 

[7] 正觉法义辨正:为什么「真如」和「第八识」都不是「第一因」?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8845451

 

[8] 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阿赖耶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是依四缘生起的「依他起性、生灭的有为法」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202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