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莲宗马田行启之《印度佛教史》揭示密宗为印度教性力派萨克蒂Sakta之变形

 

                                                      第三节 密教的兴隆

佛教与印度教即新婆罗门教的相互接近和混合的极致,最后造成了两种宗教的混血儿。这就是变形了的佛教密教。然

如果仔细观察,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密教才渗透进入佛教的呢?这几乎是不可确证的事。因为密教的发展与印度教的

复兴同步,所以推测起来,可以说密教化过程的起始期在三丶四世纪顷。印度教的快速发展也正在那个时期。西晋怀

帝时,永嘉年间(四世纪初)有西域人帛尸密多罗译出《大灌顶经》十二卷丶 《大孔雀王经》一卷以及《孔雀王杂咒

经》一卷,一共三部。这是有明确记载的。进一步,吾等再假定龙树并非佛教自己说的密教始祖,也假定那位生活在

七世纪的龙智(Nagabodhi)并非三世纪的龙树的弟子,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密教成分渗入佛教大约在龙树的时

代。而到了后来,即五丶六世纪的笈多王朝统治下,佛教与婆罗门教同时发展起来,因为无着与世亲的瑜伽唯识思想

的发展,密教的思想成分也被吸收到他们教学的理论基础中。这样的里应外合,密教便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法显来

到印度时,正是五世纪初。然而,从法显的记叙看,尚无这方面的信息。七世纪上半叶以后到印度来的玄奘,明白无

误地提到当时的印度佛教中已经有密教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兴起,是笈多王朝时代,正是五丶

六世纪。

 

密教之崛起,先见于南印度。这是《大唐西域记》中明说的。南印度之驮那羯磔迦(Dhanakataka)国之清辨时代

(六世纪前半叶),即有奉祀金刚神(Vajrapani,金刚手)诵金刚陀罗尼(DharanT)的仪轨。又七世纪,佛教密教

大师龙智出世。其人生在锡兰岛,后至南印度弘密法。而此龙智以密法传给八世纪来华的金刚智(Vajrabodhi),后

者是南印度摩罗耶(Malaya),那位称作不空金刚的大师,与金刚智一同来到中国,携来的密教经典有一百四十三卷

之多,并在中国将它们翻译出来。不空的出生地是锡兰,其携来的梵本得自南印度。因之,说密教兴起于南印度当无

问题。同时可以说,七世纪中期的中印度密教亦颇为兴盛,当时的达磨鞠多(Dhargupta)传密法于善无畏

(Subakarasinha)。此事在金刚智入华前四年。又若依玄奘,西印度也曾是风行密教的地方。至于印度其他地方,

凡有佛教之印度教,或印度教之佛教存在的地方,密教兴起的机运也已经启动了。

 

如是,崛起的密教,伴随着印度教的复兴一道炽隆起来。到商羯罗出世时,正统佛教已经衰颓,变形了的密教佛教进

一步向印度教靠拢。与之相混合的是作为印度教一支派的、人称“萨克蒂”(Sakta,其狂热祀奉女神萨克蒂,故亦名女

神派)的性力派,该信仰认为女神的性力生起一切也庇护一切,因此其祭祀仪中有生殖器崇拜的内容。与佛教相混迹

的还有湿婆教一派。这种混合产生的流弊其多,流毒甚广,危害也烈。到十二世纪,伊斯兰教军队从西印度和北印度

来袭,正统的大小乘很快消亡。仅有密教分散存身于各地的印度教信众中,艰难地保存下来,一直到今天。也有一部

分密教僧人逃遁到了边地或者印度境外。简而言之,佛教与婆罗门教都共同走向密教化,也就完成了印度教化。两家

的密教行法在教理丶仪式丶信念上都达到了难以分辨的程度。从根本上讲,这也是印度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总之,

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日)马田行启著;宋立道译,《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2020,第287页

 


马田行啓,1885~1945年,曾于日莲宗出家,1917年32嵗时于早稲田大学出版部出版《印度佛教史》。